图片 长江三角洲大都市周边地区城市定位研究_幸运飞艇APP下载-官网推荐安卓版**

幸运飞艇APP下载-官网推荐安卓版**

当前位置:主页 > 毕业论文 > 经济学 > 地方战略 > >

长江三角洲大都市周边地区城市定位研究

来源::未知 | 作者:幸运飞艇APP下载-官网推荐安卓版** | 本文已影响

经过改革开放20年的快速发展,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已经积累了相当的实力,特别是近年来大批新的基础设施项目相继建成以及国民经济信息化的迅速推进,为加快实现长江三角洲区域现代化创造了新的条件。与国内其它经济发达地区比较,长江三角洲地区最突出的特点是制造业体系完整,技术力量雄厚,综合配套能力好,劳动生产率高,产品竞争能力强,工业内部结构的基本特征是重化工业化和高加工度化。从总体上看,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长江三角洲地区基本完成了经济起飞的早期和中期阶段的主要任务,整个地区目前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阶段,正由经济高速增长阶段向稳定增长阶段转换。在21世纪初期,面对加入WTO、知识经济和全球经济一体化新的挑战和机遇,要求这一地区进一步加强经济合作,形成整体优势,增强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强化作为全国经济增长极的功能和作用。
  1率先实现区域现代化:21世纪初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发展目标
  从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潜力看,综合考虑这一地区所面临的发展机遇和挑战,通过强化合作,按照发挥整体优势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加速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完全有可能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域。长江三角洲地区率先实现现代化的意义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这一区域的现代化必定会对国内其它地区产生示范作用,对国家现代化建设战略产生积极影响。第二,在区域现代化战略实施过程中,区域内部结构的变动、功能的完善以及整体性整合将产生新的能量,使这一地区逐步成为新的经济高地,对国内其它地区特别是沿江经济带将产生强有力带动。第三,这一区域现代化将改变东亚地区经济格局,提升中国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对我国参与国际竞争发挥重大支撑作用。从发展的外部条件看,长江三角洲地区既有可能也有必要加快结构调整,率先实现现代化。
  1.1知识经济的兴起将对长江三角洲地区带来积极影响
  作为我国经济社会最发达、对外开放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长江三角洲地区势必最早受到全球性知识经济的辐射和影响,有可能较早地转向知识密集程度更高而资源密集程度降低的产业发展模式,在一个比较短的时期内提高知识密集型产品和服务的竞争力。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比较优势,即相对短缺的自然资源和较高和科技、教育、文化发展水平,既是其接受知识经济辐射和影响的基础,也是要求这一地区尽快适应全球性知识经济发展趋势,实现产业发展模式的转变。同时,这种新的产业发展模式与传统的资源密集度较高的产业发展模式的一个区别,就在于必须开展广泛的区域合作,以提高知识的共享程度,并通过互补形成有竞争力的系列产品和服务,这同时也增强了区域合作的动力。
  1.2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将给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升级带来更大的空间
  长江三角洲地区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发展阶段,完全有可能承接发达国家转移出来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同时将一部分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向其它地区转移。伴随着技术因素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不断增大,长江三角洲地区可利用技术学习的跳跃式特征,缩短与发达国家在高新技术领域研究水平的差异,由此改变这一地区在国际经济体系中的分工地位,率先在国际经济分工体系中由垂直型的下游位置向中游及水平型分工转变,以提高其在新一轮国家经济合作中的地位及竞争力。
  1.3我国加入WTO后对提升长江三角洲地区的集聚和辐射作用带来新的机遇
  加入WTO将极大地提高我国经济的开放程度,对这一地区特别是区域内特大中心城市来说,首先将大大加快服务业的发展速度,从而形成新的产业高地,增强作为要素内外循环中心的功能,提高集聚和辐射能力。同时,加入WTO也将有力地推动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使这一地区更有可能率先建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而为区域的现代化创造体制条件。
  2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长江三角洲地区实现现代化的前提
  从区域现代化的目标看,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目前仍存在一些制约因素。主要是产业结构趋同,大都市连绵区尚不发达,基础设施重复建设,缺乏统筹协调,区域环境污染严重,可持续发展能力亟待提高。而市场分割、基础设施不完善以及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都是导致经济结构不合理的重要因素。从这个意义上说,如果不改变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结构不合理状况,对于保持经济持续高增长,将是一个最重要的制约因素。在由经济起飞阶段向经济稳定增长阶段的转换时期,加快区域内经济一体化进程,从各个方面创造条件,通过整体性的结构调整和完善,理顺经济关系及比例关系,减少结构性磨擦,缓解瓶颈制约,对这一地区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加快现代化建设至关重要。应当认为,知识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压力以及国内外市场形势的变化,也在相当程度上强化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内在动力。
  2.1迎接世界性知识经济的辐射,需要大力强化区域发展的增长极核
  知识经济改变了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自然资源和劳动力在经济中的重要性将大大下降,知识的创新、开发与应用在经济增长中将发挥决定性的作用。知识要求一个集聚功能强大的信息中心,功能完善的服务业中心能够成为汇聚最优秀人才的研发中心,作为服务和支撑区域内技术创新与经济持续增长的核心。传统发展模式中争项目、争资源的方式,不可能继续有效地确保和强化短期的地区利益。相反,只有共同着力将原先已经具备综合优势的特大型中心城市培育成为具有国际水平的中心城市,整个区域才有可能成功地接受全球性知识经济的辐射,实现跳跃式的发展。这将在很大程度上消除过去由于地区利益分割造成的过度竞争,增强区域合作的动力。
  2.2全球一体化的压力,要求联合培育足以与跨国公司相抗衡的特大型骨干企业
  全球经济一体化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场以发达国家为主导的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以便把国际经济分工纳入跨国公司的内部分工体系之中。过去几十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总量有了极大的增长,从数量上说,一些行业的生产能力已经位居世界前列。但与此极不相称的是,我国企业规模普遍偏小,即使是国家级特大型企业,也难以与国际上跨国公司相匹敌。如长江三角洲地区某些优势产业部门,以单个企业实力而论,在国际竞争中显然也处于不利境地。这些在国内尚有优势的企业如继续按传统方式逐步发育成熟,即使不考虑地区间过度竞争因素,短期内也不能形成与著名跨国公司相抗衡的实力,很可能在新一轮的国际竞争中受制于人。这种现实的威胁特别要求经济发达地区采取主动,以各种方式加快进行跨地区的企业重组,突破传统企业发展模式,加速企业发育过程,组成特大型企业集团,以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竞争。
  2.3市场形势的变化以及经济发展阶段的转换,要求跨地区实施产业整合
  过去各地重复建设的市场环境,主要是计划经济体制时期不合理的生产体系导致消费品严重短缺,改革开放以后,在相当一段时期内存在着一个巨大的市场空间。当时,由于不合理的价格体系,下游产品的生产即使存在相当程度的资源浪费,生产这些产品仍然能够获得较大的比较效益。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以后,市场竞争更为激烈,效益低下的企业生存空间将不复存在。从发展阶段上看,在长江三角洲地区进入工业化中后期阶段以后,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将在经济增长中发挥支撑作用。在世界经济一体化浪潮中,这些产业很大程度上被纳入跨国公司的内部分工体系之中,这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面对跨国公司纷纷进入中国,瓜分市场,实行产业垄断的局面,长江三角洲地区必须按照已有产业发展基础和地区比较优势,寻求地区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通过整合和重组等各种有效途径,重建前一段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换时期被打断的产业链,从合理组织生产体系、集约使用资源中创造新的市场优势。
  以上三方面的因素以及国际间区域经济发展的成功范例,都表明长江三角洲地区各城市在未来的发展中,不能继续依靠过去短缺经济条件下单个城市相对独立构筑的经济体系和企业组织营造的地区优势,单个城市的利益将更多地依赖整个区域的整体利益,迄今为止经济发展中相对突出的地方保护的冲动将大大削弱,区域合作的动力将大大增强。

3面向现代化的城市定位和重新审视
  3.1上海作为经济增长极具有良好的周边经济扩散条件
  以往许多学者讨论在落后地区建立增长极以带动落后地区的发展,在二元经济特征非常明显的中国落后地区,增长极在区域内扩散是困难的,而上海周边的长江三角洲则不同,它具有以下的优势条件:①坚实的产业结构支撑。长江三角洲为中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是我国最大的轻纺、机电、化纤生产基地,重要的钢铁、石化、轿车和轻型汽车基地。该区的加工工业具有较强的开发设计能力、综合配套能力、适应市场需求的应变能力,对国外新技术的吸收、消化和创新能力很强。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江三角洲的产业结构正处于较快的调整过程中,第三产业比重上升,金融保险、通讯、信息和房地产业发展迅速,这既表明三产内部结构正趋向高度化,也说明本区内部的经济系统最终需求上升。这样的产业发展态势为上海增长极的发展提供良好的产业系统支撑。②发达的乡镇企业。区域内经济扩散不仅是大城市向中等城市的扩散,还应包括向小城镇的扩散。长江三角洲地区是中国乡镇企业发展较早的地区,早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苏南地区社队工业即得到发展,至改革前夕乡村工业化程度在全国已居领先地位。目前乡镇工业几乎已遍布农村,成为长江三角洲工业发展极富生机的实体。在苏锡常通地区,乡镇企业现在的产值已占当地工业产值的2/3,区内其它多数地区也占到1/2。在农村的工农业总产值中,工业已占到80%~90%以上,可以说乡镇企业已成为这一地区的支柱产业。③密切的区内联系。长江三角洲是中国城市最密集的地区,在占全国土地面积1%的土地上集中了全国城市的7.25%(地级以上的城市)。这些城市及所管辖的70个县(市)与上海经济存在密切的联系,它们以上海为中心,形成几个经济实力圈层。随着各个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区域内的产业分工的趋势将得到加强。上海除作为长江三角洲的经济中心外,它的文化中心和信息中心的地位也将它与长江三角洲的其它地区紧密联系在一起,这种区内联系有助于上海增长极的经济扩散。
  3.2长江三角洲经济扩散的空间图式具有明显的圈层与轴线
  长江三角洲是我国经济实力最强的地区,全区土地面积占全国1%,人口占全国的6.25%,工业总产值占全国的21%,而上海是长江三角洲经济实力最强的龙头城市,经济扩散的中心,产业布局的重心。围绕着上海经济增长极,经济的空间扩散等级如图1所示。第一扩散圈层是苏州、无锡、杭州和宁波。这一圈层的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较大,乡镇企业发达,普遍成为当地的经济支柱和财税来源。第二扩散圈层是南京、嘉兴、绍兴、常州和镇江。这一圈层产业结构处于“二、三、一 ”阶段,工业发展迅速,主要向机械、电子方向发展。第三扩散圈层是扬州、南通、湖州和舟山。这一圈层的乡镇企业发展较晚,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较大,产业结构水平较低。因此,从总体上来看,上海这个增长极主要是沿着铁路扩散的,沿江扩散轴和沿海扩散轴成为次一级的扩散轴。
  长江三角洲经过半个世纪的建设,沪宁、沪杭、杭甬交通沿线为城市密集带,也是产业集中带和生产力发展的主轴线,沿江、沿海地带的港口、工业和城市,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也得到快速发展,因此已初步形成了沪宁、沪杭甬铁路沿线的产业轴、苏南临江产业轴和苏北沿江产业轴线,这些产业轴线也成为经济的扩散轴线,其中沿铁路的扩散最为重要。我们发现经济相对发达的城市分布呈“之”字型,这恰好与主要交通线的“之”字型分布吻合,位于扩散轴线死角的舟山市经济发展相对落后,而南通、泰州和扬洲虽然沿江,与上海的距离较近,但是,由于长江的阻隔接受上海的辐射要少,故其经济发展在长江三角洲地区相对落后。
  最近的研究表明,苏州已经成为上海大都市圈的副中心。在上海大都市100km的紧密圈内,苏州是唯一的特大城市,且2000年GDP(1540亿元)和人均 GDP(26692元)均高于离上海200km的杭州市GDP(1382亿元)和人均GDP(22342元);南通和嘉兴是两个大城市,2000年GDP 南通(736亿元)虽高于嘉兴(541亿元),但人均GDP南通(9378元)却低于嘉兴(16359元)(图2)。2000年苏州实际利用外资仅次于上海,远远超过其他城市;而南通则处在最末的位置,长江阻隔是上述的重要原因之一(表1)。国内有关学者根据人口GDP、空间距离测算上海与长江三角洲中心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络强度指数,苏州与上海之间的指数(L)为19.5,高于上海与长江三角洲内其它所有城市;南通与上海之间的指数(L)为6.1,与嘉兴一起也高于除杭州、南京等省会城市和无锡、宁波等工业重镇外的其余城市(表2)。
  综上所述,苏州市是上海大都市圈的副中心城市,是以高技术产业为主的外向型、现代化工业基地,是历史文化名城和洁净、舒适、宜人的绿色城市。南通市是上海大都市圈北翼的江海门户,是以能源、原材料及其深加工为主的工业基地,是对外开放的沿海港口和舒适宜人的生态城市。
  4实施城市定位的基本考虑
  4.1联合进行基础设施的协调建设,形成一体化的区域基础设施网络
  首先通过发展区域综合交通运输网,可以减少区际交流的阻力,降低市场交易的成本,使资源能在区域内实现合理的配置,产出更大的效益。一是要充分发挥长江 “黄金水道”的航运价值,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以及组合配套港;二是完善陆路交通网,包括沿江铁路、宁通启铁路、新长铁路、沪宁高速铁路以及沪苏锡常轻轨快速干道以及南京长江三桥、润扬长江在桥和苏通长江大桥的建设。然后再逐步考虑通讯、供水、供气以及互联网一体化建设和区域基础设施共享问题。
  4.2推进区域产业结构整体整合与分工,培育区域性主导产业与支柱产业,形成布局合理、协作密切的生产体系
  ①在农业上呼应上海由城郊型农业向都市型农业转变的趋势,吸引上海的资金、技术参与苏州、南通农业资源的开发,共同培育一批具有一定规模、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高的农产品产销或贸工农一体化的龙头企业,建设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以及创汇农业、生态农业和休闲农业基地。②在工业上苏州应充分发挥上海高新技术和苏州加工制造的综合优势,优化和重组产业、产品和企业结构,在巩固、提高现有配套协作的基础上,拓展新的配套协作;南通应建设成为上海支柱产业的配套基地、扩散产业的协作基地和高技术产业的中试、加工基地。③在上海金融中心建设过程中,苏州、南通应主动接受上海辐射,加强合作,使各自的股票、债券、外汇及拆借等金融市场相互衔接,积极筹措和运用国内外资金。④发挥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功能和苏州、南通产销优势,进一步完善商品流通合作体系,共同培育建设面向本区、全国乃至世界的大型商品或物资集散地。⑤充分发挥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带动作用,改造提升苏州、南通有关港口和沿线的仓储运转功能,逐步形成以上海为中心的综合航运和储运网络。⑥发挥各自旅游互补优势,开展全方位合作,实施跨区域连锁经营。通过共同参与旅游资源的规划、开发、建设和保护,带动各自旅游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新一轮旅游消费热点。
  4.3构建系统集成的技术创新体系,共同培育区域一体化的创新网络
  产业发展水平是城市特色和空间定位的基础,而产业的升级无疑要依赖技术创新。构建一体化的区域创新网络是新经济时代和全球一体化背景下,苏州、南通持续发展和确保其地位不断提升的根本。所以,应当充分发挥各自尤其是上海科技优势,加强科技合作,积极创造条件建立各自的信息交流、技术交流和服务网络,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产业层次和竞争力。在构建区域创新系统时,除发挥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大型企业积极性外,更要注意体制上创新,建立多层次协调机构,可在政府、部门、行业、企事业和院所五个层面展开。各级政府应充分发挥能动性,积极创造条件为创新网络的形成提供良好的环境。
  4.4联手进行生态环境整治,增强防灾减灾能力,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舒适、宜人居住环境的建设,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以及良好投资环境的维护,均离不开区域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近年来,由于长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迅猛发展,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排放量急剧增加,恶化了本地的生态环境,特别是太湖流域的环境问题最为突出。江苏目前酸雨带呈沿江东西分布态势,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以及火电站沿江集中分布是造成沿江地区酸雨和烟尘污染的主要原因。南通市建材等乡镇工业的烟囱一半都在50m以下,而低空排放使得氟化物排放量居江苏省各市之首,所以,联手进行生态环境整治势在必行。


幸运飞艇APP下载-官网推荐安卓版**

更多关于“地方战略”的文章

热榜阅读TOP

本周TOP10

西部地区环境政策适用情况与政策需

西部地区环境政策适用情况与政策需

论文关键词:环境政策评1什环境政策需求西部地区 论文摘要:本文对西部地区环境保护政策的适用情况与政策...